① 德国:房价十年不涨
德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二战后和东西德统一后也曾是住房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同于英美等国家的是,德国政府更强调房地产的社会福利属性。德国宪法第20条就明确规定"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因此,保障居民住房也是联邦政府首要的政治目标之一。相应的,德国政府没有把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住房建设作为德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房贷总额占GDP 份额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目前德国有大约 8250 万人口,家庭数量为4000 万户左右。为这些家庭提供相应数量的住房一直是政府规划的首要目标。一方面,根据全国的人口特征来制定土地规划以及房地产开发计划,以保障市场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例如,近年来德国每年的新增住房为25-30万套,完全可以满足新增居民的购房需求。……[详细]
② 韩国:1999年住房市场化房价暴涨 政府频繁使用政策干预收效甚微
韩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跟中国有一定相似之处,两者都在1998 年实施房地产市场改革,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在这过程中,由于房地产市场跟宏观经济步调不一致,导致出现了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向宏观经济"追赶"的现象。
1997 年下半年,韩国发生外汇以及金融危机,经济很快下滑,失业人数剧增,房地产市场陷入了空前低谷,大批房地产企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濒临倒闭。仅在1998 年,14.3%的房地产企业倒闭;房价、地价也随之大幅下跌。韩国政府为了活跃房地产市场,开始实行住房市场化的举措。……[详细]
2003 年,韩国政府对房市进行直接干预的结果,造成了成交量的减少,反而导致随后房价的快速上涨,2005 年至2006 年,仅一年时间房价就上涨了13.8%。因此,中国政府更应该重视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基本因素,在住房需求没有得到基本满足之前,多渠道地加大供给才是解决房价上涨的根本之道。……[详细]
③ 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失去的二十年"
目前日本房地产市场虽然渐渐从泡沫破灭后逐步复苏,但还是没能完全走出泡沫的阴影,现在日本的绝对地价水平只相当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与1991 年的高点相比,六大都市住宅用地价格仅为当年的36%,商业用地价格仅为16%。 对比日本历史,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阶段更类似于日本1955-1975 年。
据有关机构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为 0.5,居民贫富差距较大,并且尚未出现缩小的趋势。社会主要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这一部分人群无论投资还是投机,都会对相对收益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产生浓厚兴趣。再加上住宅市场供应量不足,普通居民购房困难,高收入群体介入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被放大。……[详细]
④ 美国的保障房之路
从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来看,一共大概经历了 5 个阶段。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从20 世纪70 年代起,美国着手建立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从而更好的满足居民购房需求。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的成立,以国家信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担保。另外通过抵押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这一过程使得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分享房地产行业增长的利润,打破了房地产商对利润的垄断地位。
保障性住房最根本的属性,应该是保障居民居住,满足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需要。国家保有保障性住房的所有权,只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租赁,限制保障性住房的交易流通,降低其投资属性,从而真正实现保障性住房保障居民基本居住的意图。…[详细]
|